新闻中心
【语文课外】“弄璋弄瓦”是啥意思?有什么典故呢?
发表时间: 2024-12-07 来源:新闻中心
“弄璋、弄瓦”典出《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人,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表现了古时候爸爸妈妈关于子女的期盼。
“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办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给儿子“璋”玩,一种原因是期望他有玉一般的道德,一方面又期望他成为贵族,能够“光宗耀祖”。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给女儿“瓦”玩,是期望她将来能担任女红之意。所以,“弄璋”指的是生了儿子,“弄瓦”指的是生了女儿。
“寝床弄璋”“寝地弄瓦”的区别在民间仍变相存在。有的地方生男曰“大喜”,生女曰“小喜”,亲朋赠送彩帐、喜联,男书“弄璋”,女书“弄瓦”。
《文明学刊》周全德文章说,《诗经》“乃生男人,载寝之床,载衣以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反映西周至春秋中期统治阶级思维和关于重男轻女风俗的烘托。溺婴,尤其是溺弃女婴的风俗,在总体上不违反其时社会关于人口出产标准要求的条件下,作为调理人口与经济日子条件之间对立的特别手法,为统治阶级所默许。这与“重生男,轻生女”的社会正统理念相吻合。“婚礼者,将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婚义》)早在夏商周时期,以父权宗族为本位的婚育文明理念已初具雏形,今后经儒家的传承与开展,逐步形成早婚早育、多生多育、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
古代的笑话典籍中有这么一则趣话:绍兴岑郡侯的夫人正怀着身孕,一天,郡侯出行,有一人来不及闪避,挡了道,被绑到府内。岑郡侯问他道:“你是干什么的?”那人答:“算命的。”郡侯说:“我的夫人有了身孕,请你看看,弄璋乎,弄瓦乎?”(是生男孩仍是生女孩)那人不明白“弄璋弄瓦”指的是什么,便随口说道:“璋也要弄,瓦也要弄。” 郡侯听了,以为他是信口胡说,狠狠骂了算命的一顿。但是没多久,郡侯夫人公然生下一男一女双胞胎,算卦的因而名声大振,被誉为“神算”。
唐朝有位“弄獐宰相”,名叫李林甫。《旧唐书》记载了李林甫把“弄璋之喜”写成“弄獐之喜”的笑话:“太常少乡姜度妻诞子,李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这则故事说的是有一次,李林甫的小舅子太常寺少卿姜度喜得贵子,李林甫即兴手书道贺曰:“闻有弄獐之庆”。恰值这天宾客贺客合座,我们一看不由掩口哑但是笑,但由于是当朝宰相的“墨宝”,在场的宾客是不敢揭露大笑的。目不识丁的李林甫本想要在公开场合之前做作一下文雅,却不料将“弄璋”误写成了“ 弄獐”。而这“獐“却本来是一种山林野兽,依照他的贺词,意谓“恭喜你们家生了一个小獐子(野兽)。”因而,宾客焉有不笑之理!而这本来也是其时封建社会上私塾的小小蒙童都懂的常识,底子不算得上什么冷僻之典,而贵为泱泱大唐帝国宰相的李林甫却竟然给弄错了,真是见笑大方。对这个风趣的史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其所作的《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诗中写道:“甚欲去为汤饼客,唯愁错写弄麞书。”
在宋代,还流传着一则文人学士关于“弄瓦”的“打油诗”。刘骥是苏洵(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我们”。)的友人。苏洵26岁时,其妻生第二胎女儿,约请刘骥赴宴。刘骥醉后吟了一首“弄瓦”(生女之谓)诗:“去岁相邀因弄瓦,本年弄瓦又相邀。弄去弄来还弄瓦,令阃难道一瓦窑?”(令阃:对他子之尊称)刘骥因友人之妻生第二胎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戏弄,反映了他重男轻女的封建思维,这是不可取的。但诗中稠密的日子情味,足以博人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