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山亭:让传统木雕勃发非遗重生
发表时间: 2025-03-14 来源:新闻中心
在枣庄山亭区桑村镇艾湖村,袁初法正用刻刀改写木头的命运。他以刻刀为笔,以木为纸,把一般木材变成“会说话”的艺术品,让传统木雕手工勃发重生。
从小泡在木屑堆里的袁初法,7岁就跟着父亲学刨木头。2002年,16岁的他带着两把刻刀闯威海,在木雕厂当起“零薪酬”学徒。手指被刻刀划破是粗茶淡饭,但打磨出第一件完好著作时的激动,让他咬牙坚持下来。十年间曲折无锡、昆山拜师学艺,2012年带着浑身技艺回乡创业。
“每块木头都有脾气。”袁初法的作业室里堆满黄杨木、紫檀等质料,他像中医“评脉”般选择木材。创造时常常一天只吃两顿饭,最长接连雕琢18小时。为复原“二十四孝”故事,他翻遍图书找材料;雕琢山亭“翼云阁”地标时,先后去了三次调查修建的细节。这个较真的手工人有一套“木头哲学”:用废木材练基本功,好料子留给精品;宁可不接单也不必次料。曾有深圳老板开三倍薪酬请他“以次充好”,他当天就买票回家。“木头不会哄人,手工更不能掺假。”
二十年来,上千把刻刀在他手中磨损作废,换来了百余件获奖著作。他雕的“多子多福”石榴摆件获省级银奖,“旗开得胜”被博物馆保藏,最满意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把耕耘场景刻进木纹,“袁氏木雕作业室”被评为“第四批市级工坊”。现在,他建立枣庄榴恋工艺品有限公司,带出了学徒,还在山亭区传统村落开了作业室。“机器一分钟能刻百刀,但刻不出木头的心跳。”面临机械化冲击,袁初法坚持手作温度。眼下,方案和校园协作开设木雕课程,要让年轻人知道:“老祖宗的手工,比手机游戏有意思得多。”
袁初法表明,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的首要任务便是将祖辈的技艺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他期望更多年轻人可以参加木雕职业,一起看护这份文化遗产。在这个快节奏年代,袁初法仍然每天雷打不动作业10小时。他的最新方案是雕一套“村庄复兴”主题著作,把手机直播、电商快递这些新年代元素刻进木纹里。“木头记得住韶光,我要把当下的故事留给后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