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官方入口
-
古人吃的月饼长啥样?到博物馆听文物讲中秋故事
发表时间: 2024-12-08 来源:小青瓦
一轮明月,寄托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团圆情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中秋时节耳熟能详的故事撒播甚广,也被古人刻画在了一件件精巧的文物里,留在时刻的长河中。
在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有一枚西汉时期的“蟾蜍玉兔”瓦当,这枚瓦当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瓦当直径22厘米,左边为一只玉兔,右侧为一只蟾蜍,外围布满桂树树枝。瓦当上的玉兔不同于常见的卧兔形状,而是后肢站立,前肢上伸,双耳后竖。制造者捕捉到兔子腾空奔跃的动感一瞬,全体形象带有繁荣旺盛的生命力。另一侧,起跳的蟾蜍也栩栩如生,它圆目突起,大腹鼓圆,四肢曲张,造型生动逼真。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长任军宜曾表明,这枚瓦当出自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大”是它最大的特色,汉代瓦当大多直径15至16厘米,而“蟾蜍玉兔”瓦当直径超越20厘米,是西汉瓦傍边的精品。“能幻想,月圆之时,汉代宫殿之中,古人在蟾蜍玉兔瓦当的屋檐之下喝酒对月的场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但愿人长久的夸姣寄寓、天边共此刻的盎然意趣从未改动。”任军宜说。
自古以来,赏月、吃月饼承载着人类关于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夸姣愿望。那么,古人是怎么赏月的,他们吃的月饼又长什么样?一系列问题在文物中也能得到回答。
在湖北省博物馆,明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就刻画了一番唯美的赏月意境。据了解,这件瓷锺于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陈列于“梁庄王收藏郑和年代的珍宝”展厅的中心方位。走近明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细看白釉光亮肥润,青花温婉如丝。瓷锺外壁的“瑶台赏月图”,绘有远山、祥云、花草和三组人物,图中人物眺望同一轮明月,沉醉于洁白的月色之中,反映了中秋节祭月、拜月、赏月这一风俗跨过千年的传承。
中秋佳节吃月饼,既是品尝美食,也是传承文明。在新疆尔自治区博物馆,一块唐代宝相斑纹月饼正在被市民游客们围观,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仅有一件唐代月饼式食物文物。新疆尔自治区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孙维国介绍,唐代宝相斑纹月饼以小麦粉为质料,模压成型,烘焙而成,反映了唐代人们高明的面点制造技艺。吐鲁番气候干旱、降雨较少,可以使水分敏捷蒸腾而不蜕变,这就使得很多的文物,尤其是食物得以保存至今。此外,专家们依据一起出土的文物估测,这块月饼的馅儿里或许含有核桃、枣、葡萄等。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在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中寻找中秋的踪影,遇见文物里的中秋往事,品尝古人的中秋节俗。咱们得以发现,一件件文物中,表现着人们对中秋文明的传承和对夸姣生活的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