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杨 东

发表时间: 2025-04-12 来源:安博全站APP官网下载地址

  杨东,男,1971年3月出生,苗族,本科学历。现任湖北金穗长丰粮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武汉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武汉市硚口区政协常委、武汉宣恩商会会长、武汉市民族团结促进会副会长、武汉市硚口区新联会秘书长、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粮食机械专业委员会理事、民建硚口区委科技支部支委。

  2014年,上榜武汉市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评选活动“诚信榜”。2015年,荣获“武汉市文明市民”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硚口区“诚实守信宣传推介大使”称号。2022年,荣获武汉市硚口区优秀政协委员。

  他是粮食机械领域的“铸器者”,用专利矩阵筑牢大国粮仓;他是在汉宣恩游子的“筑桥人”,以商会为桥连接故土与他乡;他更是非遗文化的“拾光者”,将散落到各地的文明碎片重缀成璀璨星河。

  杨东,这位微信名为“巴蛮苗子”的苗家汉子,用半生光阴,在实业报国、反哺桑梓、守护文脉的征途上,刻下三重深刻的人生轨迹。

  1987年夏天,16岁的苗族少年杨东,怀揣着湖北粮校的通知书,走向山外的世界。那张录取通知书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4年后,中专毕业的杨东被分配到湖北粮机厂。刚刚参加工作,满怀一腔热血的他主动要求下车间,熟悉产品性能与工艺,这一干就是一年多。

  为摸透设备特性,他常常守在机器旁一蹲一整天,油污浸透的笔记本上,不一样的颜色的笔迹层层叠压着结构草图与参数轨迹。夜幕降临时,他的战场转移到泛黄的技术手册上,对照白天记录的数据,他把生产问题拆解成齿轮咬合般的逻辑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梳理成因,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对比核实。

  “技术是粮机厂的命根子,图纸上看千遍不如手上过一遍。”回忆起那段岁月,杨东目光悠远而坚定,透过他深邃的眼眸,仿佛看到了他年轻时的那份热血激情。

  20世纪90年代初,离开生产车间的他被厂领导委以重任,远赴东北、西北开拓市场。春去秋来,从黑土地垒筑的粮囤到黄土高原的晒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和汗水,他推广的每台机器,都在轰鸣声中碾出金灿灿的丰收年景。

  走南闯北的历练,给了他创业的底气。2005年国企改革大潮中,杨东注册成立湖北金穗长丰粮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创业之初,他将公司LOGO设计成印章形状,并将“长丰”二字化作大象形状蕴藏其中。

  “印章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诚信和守诺之意,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做这行就得把信字刻进骨子里。”杨东说。

  2007年,杨东再次来到命运的分水岭。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却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前景一片黯淡。

  困境当前,合伙人提出退股,这让公司发展雪上加霜。艰难面前,杨东选择恪守信用,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甚至卖掉自己的房子,只为足额退还每一分股本,还一分不少加上了利息。

  多年来,针对粮食入库含杂质等问题,他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如今已经在粮食清理领域形成了专利矩阵。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粮机人就是造碗的人。”指着生产车间里最新研发的粮食机械,杨东说。

  科技创新的基因深植企业血脉。2017年,公司两项科技成果通过湖北省、武汉市权威鉴别判定;2019年荣获湖北省专利奖;2021年被武汉市硚口区授予“瞪羚企业”称号在杨东看来,这些成绩背后是更重的责任:“粮机虽小,却是大国粮仓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多攻克一道技术难关,国家粮食安全就多一份保障。”

  “一个人好不叫好,要带领一帮人好;一个人富不叫富,要带领一帮人富。”杨东创业时曾立下誓言,带领更多家乡人走出大山。

  如今,他正一步一步兑现誓言。走进杨东的工厂,宣恩乡音此起彼伏。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宣恩人来到他的工厂,在武汉这片热土挥洒汗水,实现致富梦。

  从武汉到宣恩,杨东以产业为枢纽架起反哺家乡的桥梁。同时,他也竭尽所能,帮助身在武汉的宣恩人。

  当宣恩老乡李宇因母亲就医困难求助时,杨东迅速调动自己的医疗资源网络,协调专家制定治疗方案。

  这份担当,源自杨东的双重使命既是企业家,更是武汉宣恩商会会长。

  这群在武汉打拼的宣恩籍企业家以“开放包容、奉献感恩、互助发展”的办会宗旨,凝聚起服务家乡、助力发展的力量,架起连接鄂西山区与江城大地的彩虹桥。

  2024年12月5日,“贡水白柚青山行”活动在武汉市青山区举办。作为连接武汉与宣恩的重要纽带,杨东带领商会人员全程参与活动的承办,搭建起价值800万元的产销合作桥梁。

  活动现场,30余款农特产品惊艳亮相。这场集农产品展销、文旅推介为一体的盛会,不仅让贡水白柚、黄金梨等特产打入武汉市场,更促成李家河镇政府和镇域内2家企业分别与武汉市5家企业签订供销及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8月30日,在武汉宣恩商会的推动下,宣恩县政府考察组一行走进黄鹤楼酒业,探索合作机遇。现场,双方就共同打造特色旅游服务产品、推动农业与酒业的融合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寻求合作契机,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开辟新路径。

  同时,商会通过建立常态化信息对接机制,定期向宣恩传递武汉的产业资源和项目动态,并组织会员企业回乡考察,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宣恩流动。

  从产品展销到产业赋能,武汉宣恩商会在杨东带领下,正以市场化思维激活家乡发展动能,书写着“商会搭台、经济唱戏”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商会还在江汉区、青山区建立了两处宣恩在汉流动人口劳务工作服务站,定期发布就业信息、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乡情;设立便民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生活指南等实际帮助,解决在汉宣恩人的实际困难。

  近年来,商会还持续开展医疗帮扶、教育支持等公益活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宣恩民生事业,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转化为切实的帮扶行动。

  “未来,武汉宣恩商会将继续坚守初心,为两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自当选会长以来,这位言语朴实、行事果决的苗家汉子,将商会打造成在汉宣恩人的精神港湾,搭建起反哺故土的立体化通道。

  走进杨东的办公室,仿佛踏入微型非遗陈列馆。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在玻璃柜里流淌着靛蓝与朱红;精致的木雕在灯光下漾开细密刀痕;角落里的黄铜墨斗沉淀着匠人包浆

  “我一直热爱民间传统文化,从10年前开始收集这些物品。”几十件非遗物品在他办公室中静默陈列,承载着杨东对传统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探索轨迹。

  2017年,在宣恩县党委、政府的号召下,杨东回到家乡,创办恩施稀客来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将目光投向文旅与大健康产业。

  如何布局公司的未来?“家乡最值得宣传的是非遗文化和匠人精神。”用心传承非遗文化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萌生。

  于是,他通过国有资产竞拍,取得了一座修建于20世纪的老粮站的所有权,并决心让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焕发新生。

  在杨东的规划蓝图中,这座占地10亩的老建筑群将蝶变为“武陵非遗工匠园”。工匠园内主要打造有非遗陈列馆、工匠坊和民宿客房等几大板块。

  非遗陈列馆聚焦“九佬十八匠”技艺,展现武陵山区百年匠艺传承。展出补锅佬铜锡补具、剃头匠錾花剃刀、篾匠六角提篮等器物,涵盖竹编、木雕、银饰等行当,再现“匠人守艺”的历史记忆。

  “真正的非遗不在展柜里,而在匠人的手掌纹路中。”在杨东的构想中,非遗工匠园不仅是静态展示空间,更是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场域。园内将打造多个工坊,每个工坊都将由非遗传承人担任“坊主”,游客不仅能观看制作的步骤,还能亲手打制一件银饰、编织一段西兰卡普,甚至参与古法酿酒的全过程。

  “文化传承需要五感体验,当游客闻着酒糟的香气、摸着织锦的纹理,记忆才会真正生根。”

  在杨东的构想中,立足“九佬十八匠”非遗技艺的民宿客房,将以匠作元素定义空间美学。木匠房以榫卯结构家具为主体,梁柱雕琢传统纹样;篾匠房墙面层叠竹编艺术挂屏,藤艺灯具透射斑驳光影;铁匠房采用锻铁镂空隔断与淬火纹饰墙板,粗犷中见匠心;染织房垂坠靛蓝土布帷幔,木梭、纺锤点缀案头。每间客房以老工具陈列、工艺微缩场景为核心装饰,通过材质肌理与匠器符号,凝练沉浸式文化空间。

  武陵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杨东希望将非遗工匠园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

  目前,项目已投入1000余万元,首期工程重点推进陈列馆建设,未来将分阶段完善工坊集群和民宿。

  蓝图令人振奋,但杨东坦言,前行之路充满挑战,和人才匮乏是他最大的阻力。如今,他也正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从实业报国到反哺桑梓,从商海搏击到文脉守护,杨东用三重人生坐标标注着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海拔。在他身上,“改革者”的锐气、“摆渡人”的温情与“拾光者”的坚守水融,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响、商业与人文共生的动人画卷。

  在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光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闪耀。16项国家级项目、66项省级项目,不仅彰显了恩施州在非遗保护领域的深厚底蕴,更稳固了在湖北省非遗保护方阵中的领先地位。

  杨东围绕恩施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从产业振兴、生态转化、文化交融等方面,为恩施州快速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新思考。

  “恩施非遗传承正处于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并行的黄金期。”杨东说,近年来,恩施州以“非遗+”模式激活产业动能,恩施土家女儿城景区通过民俗表演、非遗旅拍等业态,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吸引众多人前来就业创业。西兰卡普传承人谭艳华姐妹,将传统织锦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登上了国际时装周舞台。这两个案例验证了“技艺变产业”的可能性。

  杨东同时指出,“非遗+”模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部分技艺面临传承人断层,市场化能力不够;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需求仍需深度融合。

  “非遗与生态本就是共生关系。”杨东说,非遗与生态资源结合,能释放“绿色经济”潜能。例如,利川坝漆制作技艺通过工业化量产,带动2万亩漆树林种植,产品远销海外。再如,将古法酿酒技艺与富硒农产品结合,开发健康饮品,延伸“土特产”产业链这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切口。

  “非遗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缩影,是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也是凝聚认同的纽带。”杨东说,宣恩县以三棒鼓、薅草锣鼓等非遗形式宣讲政策,用乡音传递家国情怀,正是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我打造的武陵非遗工匠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园区内正规划多民族工坊集群,让游客体验土家织锦、苗银锻造等技艺,在互动中感悟中华文化精髓。”杨东说。

  对于如何通过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对区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动能,杨东也进行了深度思考。他建议:一是完善政策链,设立非遗技艺职称评定体系,吸引年轻人将传承视为事业。二是构建产业生态,利川坝漆通过工业化量产打开海外市场,证明传统技艺需与现代科技、资本结合,应结合不同的非遗项目,设立非遗产业基金,孵化小微企业,助力非遗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三是深化区域协作,设立“武陵非遗产业带”,整合鄂西、湘西、渝东南资源,共建非遗文旅走廊,打造跨省域文化IP,为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文化动能。

  采访杨东的过程,是一次攀登企业家精神海拔的旅程。这位苗族汉子在江城与巴山间刻画出三重人生轨迹,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从油污浸透的笔记本到专利证书的耀眼光芒,从卖房退股的艰难抉择到“造碗人”的铿锵宣言,杨东将“诚信”二字锻造成企业灵魂。他的创业史恰是中国粮机产业升级的缩影那些浸透汗水的参数轨迹,最终汇入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命题。这种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的自觉,正是当代企业家的精神底色。

  从推动武汉与宣恩的产业对接到建立劳务工作服务站,杨东把商会经营成流动社会的“情感纽带”。在他身上,传统商帮文化中的“义利并举”焕发新生,转化为制度化、可持续的澎湃力量。这种将个人奋斗成果转化为家乡振兴动能的举动,重塑着新时代企业家的社会角色。

  杨东将商业嗅觉与文化自觉熔铸成独特的保护路径让非遗从静态展陈走向动态体验,把匠人精神转化为文旅IP。这种创造性转化,既需要企业家的市场判断,更离不开文化守护者的历史眼光。他用商业逻辑激活文化基因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杨东的三重人生恰似立体的精神坐标:向东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锐意创新,向西是文化根脉深处的执着坚守,向上是超越个体命运的家国情怀。当更多创业者像杨东这般,既能在商海逐浪又能为文明拾薪,我们的时代必将书写出更多更精彩的发展故事。